足迹
大明:朱棣假死,我选择登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章 妇人之仁(第2页)

他必须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做好万全的准备,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那未竟的“大计”。

接下来的三天,朱高燧表面上忙碌于整编护卫、整理资料,实则暗地里密令亲信,悄然布置退路。

他深知,一旦踏入北京,便是羊入虎口,再无翻身之日。因此,他必须确保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退路可寻。

三日之期转瞬即至,朱高燧将整理好的火绳枪制造之法密封后,亲手交给了朱瞻基派来的使者。

同时,他的左右护卫也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整编并移交给了指定的将领。一切看似有条不紊,实则暗流涌动。

在离开南京的前夕,他开始精心筹备,不仅挑选了王府中最忠诚的亲卫八百人随行,还特意邀请了一位智谋出众的谋士——于谦。

于谦,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以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在朝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朱高燧看中的,正是于谦那份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治理的独到见解。他相信,有于谦在侧,定能助他在北京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临行前的夜晚,月光如银,洒满了整个王府。朱高燧站在庭院中,凝视着那轮皎洁的明月,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未知的忐忑。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悄然走进了他的视线。是解缙,那位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的才子,如今已恢复官职,重新回到了朝堂之上。

“三殿下,此去北京,一路保重。”解缙的声音低沉而充满深情,仿佛能穿透夜色,直达人心。

朱高燧转过身来,看着解缙,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解大人,多谢你前来相送。我此去,定当不负所望,为大明江山社稷尽一份绵薄之力。”

解缙微微一笑,从怀中掏出一本泛黄的书卷,递给朱高燧:“这是我近年来对治国理念的一些思考和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记住,无论身处何地,都要保持一颗为民之心,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百姓的拥戴。”

朱高燧接过书卷,双手微微颤抖。他深知,这本书卷不仅承载着解缙的智慧和心血,更寄托着他对未来的期望和嘱托。他暗暗发誓,定要将这份期望化为实际行动,不负解缙的厚望。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南京城时,朱高燧已经率领着王府亲卫和于谦等人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征途。他们沿着蜿蜒的官道前行,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交趾地区,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如同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叛军势力庞大,装备精良,迅速占领了多个州县,威胁着大明的边疆安全。朝廷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出了沐家军前往平叛。然而,由于汉王在背后暗中使绊,沐家军的行动屡屡受挫,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太子朱高炽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他深知,若不能及时平定叛乱,不仅会影响大明的边疆稳定,更会损害皇室的威信和尊严。然而,面对汉王的阻挠和沐家军的失利,他一时之间也束手无策。在无奈之下,他只得将汉王派往交趾前线,希望他能够亲自督战,平定叛乱。

汉王虽然心中不满,但碍于太子的威严和朝廷的压力,只得勉强接受这一任务。他率领着大军前往交趾,心中却暗自盘算着如何利用这次机会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他深知,这次平叛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政治博弈。他必须抓住这次机会,为自己的未来铺平道路。

然而,汉王并不知道的是,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了朱棣的强烈不满。朱棣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深知皇权斗争的残酷和复杂。他一直在暗中观察着三个儿子的动向,对他们的表现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