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第1页)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之前强攻多次麦丘城,结果还是没攻下来,现在如果采用硬攻的方法,也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而此次的赵军阏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赵奢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也不向城中说什么。这样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军派代表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赵军要战就来攻,不要再抛粮食了。赵奢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并不进攻,只是隔了几天才继续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将派代表来阏与赵奢择日决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过了几天,麦丘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投降了。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从麦丘之战中看出,赵括并不只是纸上谈兵的,相反他是很聪明的。而那一战的成功,取决于赵括对人性的揣测。当中谋略,并没有写在纸上,可令人发省,引人深思。看起来,平平无奇!纳兰馨的父亲,始终还是稍显愚钝。而纳兰正德,对这故事根本不屑,从头到尾都没有细看。他眼高于低,早就在内心里排斥姜承,此刻更不会因为一个历史故事,改变自己的看法。全场,也只有纳兰四爷,凭借年近七十的高龄阅历。饶是有些会意:我可能,明白了……没错,内院就好比一场攻坚战。各房权势的危机感,都好比铜墙铁壁,无处插针。因为事关各房利益,所以几年来,四房根本无处插针。试想,各房之中,谁会抛弃自己的利益岂容旁人管辖大家剑拔弩张,矛头素来都对准了四房,高度警戒之下。让四房无所适从,赵括的成功,是得益于利益的趋势,是人性的佝偻。渐渐,纳兰四爷露出一抹深邃的浅笑:我开始明白,姜承为什么得老太爷欣赏……为什么众人错愕,就连纳兰馨也不例外。可当中缘由,不可言,不可说,因为说不清,也道不明……纳兰四爷,只是隐隐窥测,就好比当下提及的赵括。好像,还有很多东西,是纳兰四爷,没有想透的。这些还得回头,慢慢深思……就眼下初步来看:是人性!人性!众人越发错愕。而纳兰四爷却非常笃定:就好比前晚火陨飞尸的事件,倘若真是姜承布局,那他这个人,深不可测,与其说他满腹诡计……倒不如说,他巧弄人心!自古边说,玩物丧志,可殊不知,历史遗留的智者,哪一个不是愚人弄物之辈纳兰四爷解释不清当中的厉害,只是变得越发欣赏,还对纳兰馨露出赞许:能招揽姜承入赘四房,当真是纳兰家的福气,得此麒麟良婿,我四房坐落的家主之位,可保五十年顺延!言及此处,纳兰四爷还不忘对纳兰馨一笑:做好的馨儿!这,纳兰馨尴尬了,心里万千愁绪。哪怕是对于自己的爷爷,姜承夜宿陈安然的闺房,这种出格的事,纳兰馨也不敢提及。只是佯装一笑:这没什么……都是得益于姜承的见解!走吧,纳兰四爷随即起身示意:无论接下来,你们赞不赞成,我都打算按照姜承说的去做,今天的这些话,绝不能传扬出去,姜承有心藏拙,也不足以对外人提!是,纳兰馨的父亲,对此自然是喜闻乐见。而纳兰正德,即便心有不满,也碍于世家传承,对辈分的观念,无从逾越,躬身应答,压抑着自己内心的不满。就在他们迈步离开别墅的时候。纳兰太爷这边,却是越发深刻的解析:对于后来长平之战惨败,要客观评价,一场战役葬送了赵国的精锐,不但使赵国一蹶不振,更使赵括受世人唾骂……家里的保姆仆人,听得一头雾水。毕竟文化有限,一个妇道人家,对于历史名人,也没有更多的求知欲。罢了,纳兰太爷适时的摆了摆手:和你说这些,也是无益!保姆汗颜,只是目光微瞟,注意到了时间:已经八点二十了,老太爷您该去参加晨会了!是啊,纳兰太爷应声而起,拄着龙头拐杖迈步出门。可他的脑海中,还是因为赵括其名,联想到了长平之战,毕竟赵括几千年来,都和纸上谈兵的骂名,联系到了一起。尤其是刚才,纳兰太爷还曾说起,对于长平之战惨败,要客观评价……所以,他不禁深思,重新回想着战国历史上,最为有名的长平之战。其实,无论是赵国还是秦国,都是拼尽全力的想要打败对方,所以双方几乎把所有的有生力量都投入了这场战争,可谓是赌上了两国的国运。在这种双方不死不休的情况下,赵孝成王根本不会满足于一味的驻守,他要做到真正的击败秦国,让秦国无力在攻打赵国。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赵国是守方,他们在战争之中的投入比重更是恐怖,但是他们却是只能守城,这样根本就不能有效的打击秦国,为了一绝后患,也为了能彻底打败秦国。赵国只能进攻,不能一味的防守,所以才临阵换将,用赵括换掉了廉颇……可是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是苦了赵括,让赵括只能选择进攻,战争是瞬息万变的,如果在战略上只有一种选择,那么首先就已经失去了主动性,这对于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战争,是极其草率的。即使赵括不算是一个无能之辈,但是想要真正打败秦国的虎狼之师还是痴人说梦。连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都选择防守,就可以看出这场战争赵国只能是被动防守,要想转守为攻,是必败无疑啊………等等。想起这些,纳兰太爷恍然意识到,长平之战的失败,说到底还是因为赵孝成王的转守为攻的政策,要不是他赵孝成王让赵括进攻,而是选择防守的话,或许赵国根本就不会输,也不会有后来的四十万赵军被坑杀了……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也只是奉了赵孝成王的命令,而他赵孝成王对长平之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长平之战,可是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早的大型歼灭战,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消耗战。双方军队将近一百多万,赵国出动四十五万,秦国出动六十万,如此庞大的军队,每日的消耗,根本就是天文数字。两国就这样还僵持了几近三年,双方的国力都消耗的快见底了。赵国首先是支撑不住了,向秦国求和,可是秦国不甘心就此放弃,不同意赵孝成王的求和。赵孝成王惊怒之下,要求廉颇一定要打败秦国,但是廉颇还是希望能够坚守下去,直到秦国支撑不住。赵孝成王不听,他希望速战,能够让秦军尝到失败,这样秦国在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兵败的情况下,必然会退军。可惜廉颇不支持他,所以他选择了赵括,他认为赵括出身名门,一定可以为他带来一场胜利,只要打击一下秦军,即使是一场小胜,也能让赵国站在更有利的局面上。可惜的是,秦国更加的不顾一切,他们也临阵换将,在白起对上赵括,结局其实已经注定了………姜承的这番话,果然另有深意!纳兰太爷骇然心惊,饶是机智如他这般老狐狸,也是此刻才回过味来:攻守转换的失败,这才是应景四房的局势,他是在劝纳兰四爷,不可求变!好小子,居然内涵的如此隐晦……这家伙,就不怕老四,看不出其中的道道吗不过很快,纳兰太爷便勾嘴一笑,瞬间释然,想必这也是姜承的试探。倘若纳兰四爷真的平庸无才,连这点内涵都看不出来。只怕姜承,往后不会在献计四房……毕竟,家主之位,关乎纳兰家的前途,也事关内院上千人的福祉。如若不经试探,只是一味帮衬,万一纳兰四爷真是碌碌无为的庸主,那姜承岂非害了纳兰家。单从这番考虑,试探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么一想,纳兰太爷也变得越发欣赏姜承行事。至于赵括当中蕴含的深意,纳兰太爷相信,自己膝下的四子,虽不算智谋出众,可也不算糊涂,只要给他点时间,他很快就能意会。而且姜承话有所示,听家里下人传达的消息称,纳兰馨复述的原话为,倘若纳兰四爷还是心有疑虑,便提醒他,古代有个名将叫赵括,是姜承挺喜欢的一个蒋军。这话强调的已经很明显了……当下,只希望纳兰四爷尽快理解。带着思绪,纳兰太爷走进了内院的大会堂。时间已经到了八点半,可是偌大的会堂中,却留有一片空白。整整一房势力,今早竟整编没有参会……这也让在场的其余各房势力,议论开了。